今天是武漢封城的第十九天,前線的防疫工作依然艱巨。與之相聚千里的遼西大地,我的同事們也為守護一方百姓而戰斗。錦州市疾控中心有五對夫妻同時加入了抗“疫”一線,他們的故事看似平凡又令人感動,無比真摯令人潸然淚下。
石箭、郭芳:橡樹與木棉的低語

舒婷在《致橡樹》里這樣描繪真摯的愛情:我們分擔寒潮、風雷、霹靂;我們共享霧靄、流嵐、虹霓。石箭和郭芳二人就是這樣的搭檔。郭芳是應急辦公室主任,而應急辦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充當了信息指揮中心的作用。因為急需人手,石箭被借調到應急辦,輔助物資管理。郭芳雷厲風行,性格颯爽,擅長決策與溝通;石箭內斂謙和,工作細致,配合應急辦物資管理員發放應急物品;兩人配合張弛有度,十分默契。
應急辦的工作狀況多變而繁雜,夫妻二人各司其職、齊心合力、攜手共進,使得應急辦的工作開展順利。
劉任頎、莫曉艷:無處安放的小孩

丈夫劉任頎是綜合辦公室副主任,妻子莫曉艷是傳染病防制科的一名科員,兩人都在此次流行病學調查組。前兩年沒有回老家,今年夫妻二人想著一定要回家過年。突然襲來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,使得兩人打破了原有的計劃,火速返錦。疫情就是命令,兩個人責無旁貸投入工作。
家里10歲的小朋友成為了難題。盡管父母已經開放全部權限,任意看電影、打游戲、看書、盡享美食等等,小朋友自己在家待滿一天還是不容易。工作負荷大,夫妻二人有時回到家已經晚上十點,看到女兒自己在家晚上害怕的樣子心中不忍。連續了幾日,這種模式已經無法繼續。無奈,夫妻二人將孩子送到了奶奶家。劉任頎的母親身體抱恙,需要靜養,小朋友喜歡熱鬧,這樣的矛盾都需要調和。
盡管如此,夫妻二人還在堅守著。這是職責、這是工作、這是擔當,尤其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。
車經偉、李丹:黨員CP上前線

“兒子,你身體不好,就不要上一線了吧!”
“你們倆都要去和病毒打仗嗎?”
“我倆是黨員,我們有責任,我們要沖到第一線!”
這是車經偉、李丹夫婦與父母、女兒之間的對話。丈夫車經偉在消毒消殺指導組,每當消毒工作需要時,他都會穿好厚厚的防護服,背上沉甸甸的消毒桶,一背就是幾個小時。盡管他身體不好,卻從不叫苦叫累,夙夜辛勞。女兒看到他的工作照片,問他為什么背這么重的桶時,他笑著說,這是爸爸和病毒打仗的“武器”。妻子李丹在流行病學調查組,同樣,有在火車站防疫點排查疑似患者的任務。返程人流逐漸增多,工作緊,任務重。因為夫妻二人同時上了“前線”,只能把孩子交給李丹的母親照顧,而李丹的父親也身患重病,這無形中增加了李丹母親的壓力。對此,他們深感抱歉,但夫妻二人作為共產黨員,舍小家為大家,恪盡職守,依舊奮戰在抗“疫”前線。
于雷、張林林:愛心墻上有你們的笑臉


于雷是地方病與慢病防制科科長,妻子張林林是職業與放射衛生科的科員,兩人同在此次流行病學調查組,同時有火車站應急值班的任務。疾控中心的同仁們制作了一張愛心墻拼圖,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二人燦爛的笑臉。雖然在不同的角落,但是同樣的微笑,同樣的動人。
病毒雖可怕,但我們依舊要笑對危險,不能被困難打敗。于雷科長說,長期高負荷勞動,每天最大的快樂,就是看孩子為自己創作的加油、鼓舞士氣的簡筆畫,晚上回到家聽到女兒催促自己七步洗手的甜甜童音。夫妻二人一同抗擊病毒,孩子看管、老人照顧的困難都有,但是他們一看到孩童稚嫩的筆觸,就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,要守護他們、守護千千萬萬天真爛漫的孩子、守護每一個幸福的家!
陳晨、才娜:我hen好

丈夫陳晨在應急辦工作,應急辦公室的電話此起彼伏,一旦接到疫情需要“出警”,他需要快速匯報領導,作出反應。因為工作的繁忙,晚上九、十點鐘回家是常態,最晚的時候是后半夜兩點到家。
陳晨家有兩個孩子,老二年齡小,每晚都要爸爸哄著睡。過年的時候,本是一家人團圓時刻,他不在家,老大哭著不吃飯,老二哭著不睡覺。聽著視頻那邊孩童稚嫩的哭聲,他只能安慰孩子一下,又快速的投入工作。
妻子才娜也是應急隊的一員,有在火車站值班的任務。早上,她從家出發時,女兒特意畫了張紙條給她,盡管有的字用漢語拼音代替,我們也看懂了:媽媽一天的工作很累吧!我hen好,祝你工作順利!
疾控中心的同仁們依舊戰斗在一線,不曾懈怠。這五對夫妻,只是疾控人艱苦奮斗、堅守崗位的縮影!請相信,困難終將會過去,我們終將會勝利!